市场经济
2004-11-17 00:00

 [简 介]1978年以来,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步打破,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,商品市场、资本市场、劳务市场、技术市场相继出现。中国已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,过渡到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。

[商品市场] 为了扩大市场调节作用,国家逐步缩减按计划生产的商品种类,取消对企业只生产不经营的限制,废除国家对商品定价的做法;扩大企业自购自制自销的权限,组建批发市场和贸易中心,改革批发和零售商业体制,准许非国有经济从事商业活动。通过改革,逐步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商品市场的单一格局,建立起以国有商业为主体、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形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。就生产资料市场来说,1978年以前,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生产资料产品有791种,现在只保留5种,其余都进入市场。百货商店、超级市场、连锁店、专卖店遍布城乡各地。1999年,全国连锁企业已达1800家,各类旧货市场2000多个,租赁企业1000多家,拍卖企业1000多家。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;代理制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;物流配送变化突出,由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加快。吃、穿、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,满足消费者需求。市场销售额增长逐年加快。1999年农村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2043亿元,比1978年增长10.4倍;城市市场完成消费额19092亿元,增长36.8倍。与此同时,商品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,多数商品供求平衡,部分商品供大于求;物价趋于稳定;市场对生产者的导向作用增强。

[价格改革]中国市场上的商品在改革开放以前,绝大部分由国家定价。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供求关系的变化,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价格改革,由最初国家定价改为国家定价、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。后来逐步放开市场调节价,到1999年,95%以上的消费品和80%以上的投资品的价格放开,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。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正在逐步形成。

       在价格体系方面,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,价格结构逐步趋于合理。1998年与1978年相比,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,1998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1978年上涨4.83倍,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.88倍,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为59.7%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,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,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。
 
[资本市场]改革开放以来,通过完善信贷市场,发展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,不断壮大资本市场。80年代初,信贷市场改革由最初的“统一计划、多级管理、存贷挂钩、差额包干”逐步走向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,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。为了适应这一重大转变,除积极运用利率工具外,还采取了再贷款、再贴现、准备金率、公开市场业务等新手段,规范和加强了对信贷市场的管理和调控。与此同时,股票市场从无到有,从内到外,逐步发展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标志的、规模庞大的证券市场。
推荐给朋友:   
打印